Cable Instrumentation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今年旗舰机涨价也就算了竟然还偷偷缩起了水
来源:LD乐动体育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5-01-08 05:04:48

  随着各家手机生产厂商的新旗舰陆续登场,年底这波新机潮总算快要告一段落了,不知道差友们怎么评价这批新机?

  原因其实是因为今年高通和联发科推出的旗舰芯片 —— 骁龙 8 至尊版和天玑 9400,它们在性能和能效方面的表现简直别太顶,提升幅度堪称最近这几年最大的一次,可完全看做是跨代升级。

  拿这几台新机玩原神、星铁以及绝区零,高画质模式下画面全程都能稳定在 60fps,而且功耗更低的同时,机身发热情况也没之前那么严重。

  这就意味着搭载这两款芯片的新机,随随便便就能 “ 钉 ” 上个好几年,至少在性能这块,我们完全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它们很快就会过时。

  那就是在今年发布的这批新旗舰当中,有很多机型卖得比之前贵也就算了,关键是,它们在一些核心配置上反而还出现了倒退的情况。

  就拿很多厂商都在着重发力的影像来说吧,这批新机在影像上的变化大概能分成三类 ——

  一类是没有显著提升;一类是有小幅提升,但同时也存在某些特定的程度的缩水;还有一类则是出现了倒退的情况。

  你看小米 15 就属于第一类,这台手机相对小米 14 来说也就升级了个长焦镜头的传感器,这颗新传感器只是在原先基础上优化了对焦跟变焦能力。

  但是考虑到它的传感器尺寸和原生焦距都没发生明显的变化,所以这点提升在我看来基本能忽略,反馈到实际体验上也是如此。

  小米 15 除了抓拍更快、出片率更高、长焦调用 AI 更积极,我还真没感觉到这两台手机在正式拍照场合上有多大区别。

  甚至小米 14 在个别场景拍出来的照片,它的 “ 徕卡味 ” 反而还更浓郁一些。

  不过到了这一代,小米终于舍得把小米 14 Ultra 上的人像模式下放给了标准版。

  现在小米 15 在人像模式下直接就能切换 23mm、35mm、60mm、75mm 这些焦段,至于虚化风格则是可以单独选择:

  要知道上一代小米 14,人像焦段跟镜头包深度绑定,每个焦段都对应一种特定的虚化风格,根本没得选:

  然而这种程度的进步主要还是软件 OTA 上的功劳,只要小米愿意,可完全通过 OTA 让小米 14 也支持上同款人像模式~

  而第二类在影像上 “ 有退有进 ” 的代表机型相对来说比较多,其中就包括小米 15 Pro、Find X8、vivo X200、X200 Pro 以及一加 13 等等这些机型。

  这次小米 15 Pro 虽然终于用上了潜望长焦,但用下来我发现它还没小米 14 Pro 上的那颗直立长焦好用。

  一方面,这颗潜望长焦的焦段是 5X,拍照的时候从 1X、2X 直接跳变到 5X,很多人还真不一定能习惯。

  再加上它的最近对焦距离是 30cm,拿它拍特写的时候,我已经不止一次遇到过因为距离太近,相机自动调用主摄裁切。

  解决办法当然也有,那就是每次都把手机挪远或者关闭自动切换微距,不过这显然不如 3.2X 长焦来得顺手。

  说起来去年 iPhone 15 Pro 跟 15 Pro Max 就因为搭载的长焦镜头不一样,在网上引发了不少争议,今年小米也算是认真在致敬苹果了 。。。

  另外一方面,潜望长焦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望远能力更强,在低倍率变焦下,小米 14 Pro 得益于原生焦段优势,边缘清晰度表现甚至还略胜小米 15 Pro 一筹:

  只有把变焦切换到 10X 甚至 20X 以上,你才能明显感觉到这颗潜望长焦的望远优势:

  另外,由于潜望长焦本质上是通过棱镜折射光线来实现的长焦效果,在折射过程中会损失一部分进光量。

  所以它在晚上出片率并不算高,很多场景实用性还真不如上一代直立长焦,这波升级只能说是有得有失。

  同样是 Pro,vivo X200 Pro 这边的情况则是主摄降级,但是长焦迎来了升级。

  而到了这一代,它的主摄却换成了一颗尺寸更小的传感器,虽然这颗传感器在制造工艺和技术上都更先进,而且镜头光圈也变得大了。

  但毕竟它的底子摆在那里,蓝厂在宣传的时候说它的拍照 “ 比肩 ” 1 英寸,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在暗光场景还有高像素模式下,这颗传感器的光线 英寸还是稍逊一筹,解析力差点意思,底大一级压死人还真并非是说说而已:

  不过它这次竟然用上了 X100 Ultra 同款 2 亿像素长焦,这点确实让人意外,这颗长焦放在一众 Pro 机型里,几乎就是降维打击。

  而像 vivo X200、OPPO Find X8 还有一加 13 这些机型,这次也都换上了新传感器,然而这颗新传感器的理论望远能力比不上之前的传感器。

  如果你拿这些新机跟上一代机型做对比,会发现它们拍出来的照片,AI 介入痕迹普遍显而易见,尤其是涉及到文字的照片,这样的一种情况更为突出。

  不过新传感器由于工艺制程更先进,动态范围高,读取速度也快,长焦抓拍能力确实有进步,对焦很少遇到画面 “ 拉风箱 ” 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 Find X8 的超广角虽然跟小米 14 一样得到了小幅升级,但是使用频率更高的主摄反而还降级了,传感器变小的同时光圈也变小了。

  实测大部分情况下,Find X7、X8 还有一加 13 拍出来的照片大差不大,夜间个别场景 Find X8 画面整体偏暗,照片放大之后涂抹感较多。

  然而也不了解是否是这两台手机太过全面,以至于影响到了自家老大哥 X100 系列的销量,今年它主动 “ 自废武功 ”,在新机上取消了这一配置。

  包括它的主摄,也从原先的旗舰级传感器,降级到了跟中端机一个配置,几乎就是被重新打回到了原先性能机的定位,使得这台手机一下子泯然众机矣。

  好在它这次没涨价,起售价还是 3999,是这批安卓新旗舰里为数不多没有涨价的机型。

  但谁曾想它们在影像这块要么与上一代基本保持持平;要么在增加某些配置的同时,在另外的地方又削减了一些配置;个别甚至还出现了退步。

  这就给人一种 “ 如鲠在喉 ” 的感觉好吧,我在期待新机能带给我更强的影像,结果等来的却是这么个结果。

  就算有厂商在硬件缩水的前提下,通过算法优化让新机的影像能力变得更强,但要是把这套算法用在更高规格的硬件上,岂不是会变得更强?

  除了前面提到的影像,今年这批安卓新机在频段、快充还有马达等方面也存在类似状况。

  就比如之前机型原本支持 N79 这个 5G 频段,结果这一代却给取消了,有厂商给出的理由说是感知不大,徒增成本。

  尽管现阶段 N79 这个频段的覆盖范围确实算不上广泛,使用场景相对有限。

  但是厂商这种单方面替用户做决定的行为,多少有点让人难以接受,套用机圈经典话语来说就是:我能不用,但你不能没有。

  这么说吧,目前为止我还没看到有哪台新机是全面升级的,无非就是看厂商如何在手机上 “ 闪转腾挪 ”,施展各自的刀法罢了。

  出现此现状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今年包括手机芯片、内存和闪存在内,很多元器件的价格都迎来了上涨,别的不说,光是一颗骁龙 8Gen4 芯片,采购价差不多就要 1700+,这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

  而且根据钛新闻媒体报道,从去年年中开始,不管是闪存晶圆还是各种各样规格的存储芯片,它们的价格也一直在一路上涨,平均算下来,差不多都涨了 30% 左右:

  在这批新机还没发布那会儿,就有不少手机生产厂商负责人在微博上明里暗里的表示 “ 供应链压力很大 ”,新机别说加量不加价了,就连维持上一代的价格都很难。

  要么仍旧坚持堆料路线,但手机价格势必会水涨船高,进而失去一部分价格敏感型用户;

  要么在用料和配置上进行取舍,尽可能保持手机价格不变或者小幅上涨,但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体验上的妥协。

  但如果你问我这批新机值得不值得买,要是你正在用几年前的旧手机,我的回答是值得。

  毕竟新机每年都在进步,性能提升是一方面,今年这批新机,它们在电池、屏幕还有 AI 方面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最近各位可能应该都感受到了,去年手机有 5000mAh 的电池就能算是大电池了。

  但今年新机电池容量要是没超过 5500mAh,都不好意思上桌吃饭,手机续航实打实提升之后,充电即便变慢也不是不能接受。

  边缘偏色、容易误触的曲面屏终于被扔进历史的垃圾桶,经典直屏重新回归,直屏党狂喜,而且兼具美观与实用性的等深微曲屏也开始普及。

  至于 AI,现在基本上所有主流手机生产厂商都推出了自家 AI 大模型,同时它们还在系统里集成了一系列基于 AI 的实用功能。

  尽管目前就把手机称为 “ AI 手机 ” 还为时尚早,毕竟很多功能目前还是处于画饼阶段。

  但是借助新芯片提供的强大 AI 算力以及持续迭代的多模态大模型,今年我看到不少厂商都开始了从提供简单的 AI 工具到实现系统级 AI 的过渡,现在 AI 甚至已能帮我们点外卖。

  说到底,选手机还是看厂商的刀法,能不可提供与价格匹配的体验,同时也得看我们能不能接受这台手机存在的短板。

  正如这世上没有一美的手机,但我们总能在多方衡量之后,找到最对自己最合适的那一款。

  nova13都在2600价位上卫星通讯功能了,小米15卖5000都没有。mate70拥有9大AI功能,苹果16至今都没有ai。这么一比较差距真大

  性能过剩,能不能要个去年的旗舰cpu,然后摄像头也是去年的水准,然后造型新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