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瑞虹新城二期的吴阿婆发现:“倒垃圾也能让人心情愉快了。”这个崭新的智能垃圾箱房连同旁边的低碳休闲区,在小区甫一亮相,立刻成了“打卡点”。
不仅外观更时尚、空间更优化、分类更精细、投放更便捷,它的顶部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实现了自采自用的照明。“从它设计出台到功能一直在优化,始终由小区居民去参加了,践行着全过程人民民主。”垃圾分类志愿者、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安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雷国兴说。
2018年11月6日,习在视察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时强调:“工作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上海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办好。”
这五年来,嘉兴路街道的志愿者们好比一颗颗种子,他们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企业,从培养理念、习惯和行为入手,让垃圾分类的意识能够在百姓心中生根发芽,从而倡导更加绿色的生活方式。
今年5月21日,习给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殷切期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镇和乡村居民热情参加、主动作为。”
眼下,上海最新公布的一项“成绩单”也反映了“新时尚”深入人心:今年上半年,上海湿垃圾分出量为9024吨/日,湿垃圾分出量稳定保持在干垃圾和湿垃圾总量的35%左右,可回收物分出量7460吨/日,有害垃圾分出量1.98吨/日,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持续巩固。
走近智能垃圾箱房,吴阿婆熟练地拿着分好的垃圾来到干、湿垃圾投放口,这里都有“感应开门指示灯”,一靠近门就自动打开,全程实现了无接触投放。当垃圾桶满溢时,相应投放口的“满溢指示灯”就会亮起,提醒保洁人员按时换垃圾桶。
记者注意到,不同于常见的四分类智能垃圾箱房(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该垃圾箱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将可回收垃圾分为废玻璃、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张、废织物5类投放,有害垃圾分为废电池、废药品、含汞废弃物、有机溶剂类包装物4类投放。
居民投放可回收物时,通过手机扫码,选择正确的可回收物细分项,相应的投放口便会自动打开,再投入可回收物即可。正确投放可回收物后,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累积到某些特定的程度,可在微信直接提现。
除了投放功能升级,它还有很多人性化细节:比如,实行分区管理,内、外均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可及时监测垃圾满溢、错投混投、小包垃圾落地等情况。在内部保洁区域,配置了灭蚊蝇、除臭、排风、水池等。在外部投放区域,入口坡道处铺设了防滑条,设置亲子洗手池、夜间照明。沿柜体地面还布设了排水地漏,及时排除积水。
满满的低碳环保元素也是一大亮点。箱房柜体的金属材料、休闲区的座椅均由再生产品制造而成;箱房顶部还安装了光伏板,作为备用电源。专门辟出的一处低碳休闲区,设置休息廊亭、环保座椅等。
雷国兴介绍,瑞虹二期小区居民约1760户,原本设置了4个临时生活垃圾投放点,投放时间集中在早晚2个时间段,是开放式的垃圾桶。现在智能垃圾箱房24小时运行,能满足居民不同时段的投放需求,也解决了臭气扰民问题。
在垃圾箱房改造过程中,居民区召开多次沟通讨论会,设计的具体方案前后经过了不下7版修改。改造中的很多“金点子”都来自居民,例如休闲廊亭的设计,就是大家“头脑风暴”的结果。居民袁继烈曾多次参加垃圾箱房改造方案讨论会,他认为,在推行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的当下,垃圾分类不应该是“避之不及”的,而是可亲近、可观赏、有温度的。
习在给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中写道:“但愿你们继续发挥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积极贡献力量。”
今年6月,嘉兴路街道成立低碳生活志愿者服务队,从培养居民的理念、行为、习惯入手,开展垃圾分类知识问答、展示可回收物再生品、亲子互动DIY等活动,将低碳理念浸润到企业商圈楼宇、校园内外、生活社区中。
新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钱晶和记者说,在嘉兴路第一市民驿站对面的虹口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馆,以寓教于乐、多媒体的方式向市民介绍垃圾分类的各种知识,很受居民欢迎。志愿者们经常带着居民特别是亲子家庭前往参观。孩子们纷纷留言:“减少白色垃圾,还海洋一片宁静”,“希望我们的地球更美丽!”
在爱家豪庭小区内,有一幢集时尚与科技于一体的小屋——爱家“环保小屋”。这是一个结合废旧衣物再利用、湿垃圾堆肥和雨水灌溉的资源循环型绿化项目,首次引入“无废小区”的概念,既是一个垃圾分类与环保公益的宣传阵地,也能提升小区居住品质及亲子互动体验。
嘉兴路街道负责这个的人说,街道通过举办“‘碳’寻美好生活”主题论坛、生态艺术策展、“‘碳’寻最美生活方式”低碳生活闲置物品循环公益市集三个主线活动和系列辅线活动,打造首个低碳理念实践区的街道,讲好海派文化故事,推动低碳文化与上海城市发展共荣共生。
前期经过探索和调查研究,形成创建低碳生活实践区的可行性报告,并通过专家的评审,目前已经发布了《嘉兴路街道低碳生活新时尚实践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在虹口区,如今低碳生活深入人心,全区深化推动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垃圾分类工作实效在全市排名前三,干垃圾日均产生量较2018年减少35%,可回收物日均产生量增长200%。
“开门第八件事,垃圾分类”,这项“新时尚”已是上海2400多万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21年对垃圾箱房做改造后,闵行区日月华庭三期尝试“十分类”,除了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不变,可回收物被细分为玻(璃)、金(属)、塑(料)、纸(张)、衣(物)、木、复合材料(包含小家电)。
无独有偶,浦东新区杜鹃路55弄小区也在尝试生活垃圾的进一步细分,居民将湿垃圾分为“餐前垃圾”和“餐后垃圾”,每日清运,并将旧衣物(废弃纺织物)从可回收物里单列出来,定时定点投放、收集,每两周清运一次。
在浦东新区花木街道,169个小区已全部推行杜鹃路55弄小区这样的“六分类”。之所以能够风靡,关键也在于居民实实在在体会到“六分类”直接带来的益处:废弃蔬果花草等作为“餐前垃圾”,在降解机内变成有机介质,“反哺”小区公共绿地、窗阳台;减重的“餐后垃圾”减轻末端处置压力,高效变成绿电,同样“反哺”居民。
据了解,2019年以来,上海推进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建设,建成一批处于领先水平的焚烧和资源化利用设施,上海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已超过3.6万吨/日。预计2023年底,上海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将达到43%。
让更多人认识到垃圾分类的新价值并从中获益,有助于构建一个新的垃圾分类价值认同闭环,让更多人将低碳生活理念化为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