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襄阳北路附近的市民崔先生留意到,襄阳北路64弄至襄阳北路72弄这一带,有一个奇特的垃圾分类现象。
和上海的大多数小区不同,住在这一片弄堂里的居民,没固定的垃圾箱房,他们每晚会将垃圾丢到沿街摆放的垃圾桶里,由环卫工人将居民的生活垃圾收走。
让崔先生看不懂的是,几次经过襄阳北路,他都只在马路上看到了代表干垃圾的黑色垃圾桶,从未见过棕色、蓝色、红色的垃圾桶。
自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起,四色垃圾分类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为何襄阳北路这一带的生活垃圾,没有属于自身个人的四色垃圾桶?崔先生联系了新闻晨报“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底”主题活动,反映了自己的困惑。
视频:来自襄阳北路弄堂居民的困惑,分类垃圾桶去哪儿了?困惑:分类垃圾桶从来就没过?
事实上,在襄阳北路64弄至72弄一带,有类似困惑的,并非只有崔先生一人。
家住襄阳北路66弄的一对老夫妻和记者说,他们刚搬到附近不久,一直摸不清附近垃圾分类的方法。最近一段时间,都是将垃圾堆放在弄堂口黑色垃圾桶经常出没的区域,等待环卫工人收取。至于垃圾分类问题,由于没见到过四色分类垃圾桶,他们一直就没有分类。
老先生说。对于老先生的说法,站在一旁的妻子有些歉意。她和记者说,如果他们可以找到分类丢垃圾的地方 ,他们很愿意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另一位老伯则斩钉截铁地和记者说,他从来都是将垃圾直接扔在门口的干垃圾桶中。至于其他颜色的垃圾桶,不仅现在没有,“以前也没有过”。
“它都是集中在一起的,不分类的。”一位好心阿姨为记者指了指上街沿黑色垃圾桶的位置,和记者说,黑色垃圾桶会定时出现在弄堂门口。
还有一些居民和记者说,除了每天早、晚出现在街头的黑色干垃圾桶外,他们也会时常看到,专门用于回收湿垃圾的棕色垃圾桶,出现在襄阳北路的街头。相较于黑色垃圾桶,这些棕色垃圾桶出现的时间和频率并没那么稳定。
至于代表有害垃圾的红色垃圾桶,以及代表可回收垃圾的蓝色垃圾桶,附近居民和记者说,他们几乎从未在这条马路上见到过。
“襄阳公园那里有垃圾箱房,那里能回收有害垃圾。”一位爷叔为记者“指路”。
在襄阳北路路面上工作的环卫工人和记者说,之所以附近居民常常看到街面上只有一个黑色干垃圾桶的情况,是因为干垃圾桶和湿垃圾桶是分别被送到路面上的,所以偶尔会出现代表干垃圾桶的黑色垃圾桶到了,但代表湿垃圾桶的棕色垃圾桶却姗姗来迟的情况。
8月20日晚上6点30分,一位环卫工人指着马路上孤零零的黑色垃圾桶,对记者说道。
然而,当日记者一直等到了晚上7点,也未见到棕色湿垃圾桶的踪影。是不是运送湿垃圾桶的车辆刚好有事延误了?还是如崔先生等附近居民所说的,四色垃圾桶鲜少出现在这一片区域弄堂居民的生活之中?
为了验证此事,8月22日,晨报两拨记者分别在晚上6点45分以及晚上8点整,先后探访了襄阳北路66弄至襄阳北路72弄一带。然而,无论是哪个时间段,记者都只在襄阳北路,见到了孤零零立在上街沿的黑色干垃圾桶,未见到其他三色垃圾桶。
神出鬼没的分类垃圾桶,到底去哪里找?又何时出现?已成为附近居民心头共同的困惑。
为了解开襄阳北路市民关于垃圾分类的困惑,新闻晨报·周到帮办记者联系了湖南路街道。湖南路街道管理办的工作人员和记者说,襄阳北路这一片区的垃圾投放问题,是多种问题导致的。
其一,由于襄阳北路64弄至72弄附近一带为老式里弄,场地有限,实在无法设置固定的垃圾箱房。所以属于这片区域的垃圾箱房,实质是位于弄堂外的,“比如长乐路401弄里面,就有固定的垃圾箱房”。
但由于垃圾箱房距离弄堂有一定距离, 有些居民会将垃圾丢在街面上,这就造成了小包垃圾落地的情况。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小包垃圾落地,街道管理办在和居民反复协商后,最终决定,设置“虚拟垃圾箱房”。也就是说,环卫部门会在早上7点到9点,晚上6点到8点两个时段,将需求量最大的干、湿两色垃圾桶,放在襄阳北路上,供弄堂居民投掷垃圾。
但是,由于干、湿垃圾桶是分开回收的,所以就出现了附近居民屡次在街面上看到的一幕:街面只有黑色干垃圾桶,看不到棕色湿垃圾桶的影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接下来,湖南路街道会对垃圾桶的放置进行改进,让车辆同时将两色垃圾桶运到街面,再同时回收,避免居民因没有垃圾桶,没有办法进行垃圾分类的情况再次发生。
至于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由于日常投掷量相对较少,街道鼓励居民以通过街道小程序预约的形式,进行“点单式”上门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