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hx573.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hx573.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hx573.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hx573.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当雪域高原小村“牵手”大上海_压力表_乐动体育app下载安装最新版-LD乐动体育手机版官网
Cable Instrumentation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产品描述

  西藏拉孜县,距离珠穆朗玛峰不到200公里,这个平均海拔4050米的县,藏语意为“神仙居住的地方”,仿佛指向这里的人们居住在云端之上。

  吉角村,曾是拉孜县海拔最高的村,海拔近4900米,年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村民们常年生活在群山之间,用水用电都十分困难。2023年11月底,村民们离开了世代定居的不毛之地,集体搬入了新吉角村,距离拉孜县人民政府不过5分钟车程。

  今年是对口30周年,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跟随上海第十批干部来到新吉角村,与村民们进行了一场“三日谈”,谈谈一年来的新生活。

  在拉孜县的上海杨浦路,新吉角村的大门临街而建,一列红旗立在门楣上猎猎生风,“吉角美丽宜居村”的汉藏双语门牌格外醒目。一位干练的年轻人迎上来,他是今年28岁的格桑加措,已经在吉角村当了3年的党支部书记。

  三言两语,格桑加措介绍了吉角村的情况:现在村里有37户143人,老村曾是拉孜县海拔最高的村,自然条件恶劣,常年风力8级至12级,基础设施不完善,村民住的是藏式土房,到2019年才通水通电。“高苦难”是老吉角村最明显的特点。

  “记得2021年我刚当上书记,那年夏天雨季很长雨又大,有几户人家的房子都塌了,维修费时费力也不是长久之计,大家都在发愁要怎么办。”格桑加措说。

  当地干部和干部几经调研讨论,决定要尽快让老吉角村易地搬迁,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从2018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开展了极高海拔生态搬迁工程,陆续将多地48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的农牧民聚落迁往相对较低海拔的安置点。

  按照最初计划,搬迁后的新吉角村离拉孜县城比较远,建的新房都是楼梯房,这些变化让村民们无所适从。经过反复调研和争取,新吉角村的规划方案得以调整,选址离拉孜县城更近了,车程不过5分钟,新房也修成了藏式风格的两层平房,更符合当地老百姓的居住习惯。

  “既然是给村民们造新家,就要倾听他们的需求。”上海干部、拉孜县副县长李贇峰说,“我们和当地的干部以及村民代表一起摸底,了解大家需要什么样的房屋户型、喜欢什么样式的装修、甚至家具要怎么朝向和摆放。”

  建好的新房也兼取所长,选用内地建筑常见的断桥铝门窗和浅色地砖,既保暖实用又温馨明亮,多数房屋还采取了藏式的家装设计风格,让村民们生活在熟悉的环境里。

  走进村民桑珠的家,记者就感受到了浓浓的藏族风情,鹅黄色的墙面上绘有色彩斑斓的吉祥纹饰,大件的木质家具上铺着厚厚的藏式毛毯……桑珠请记者一行人坐下,倒上奶茶,开始说起他搬进新家的感受。

  “以前老村的环境很恶劣,很多房子都有裂缝,随时有可能倒塌。”谈到以前的生活,桑珠脸上还有些担忧,“我们一家有九口人,后来分到了这套面积184平方米的新房子,住得更安全也宽敞多了!”

  桑珠今年69岁,他还清楚地记得2023年11月28日,大部分村民一起从海拔4900米的老村搬到海拔4000米的新村。他说:“那天是村里的大日子,大家都穿着过节的藏袍,一早搬迁的车队敲锣打鼓驶向新家。拿到了新家的钥匙,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激动。”

  谈话间,桑珠老两口对搬到新房后的生活赞不绝口,最满意的是方便孙子在拉孜中学读书,以前他上学一趟路程有40公里,一个学期才能回一两次家,现在从新家步行到学校也才十几分钟。

  搬进新居后,村民们还在适应新生活,有些惯一时半会难以改掉。上厕所就是这里面之一。在牧区,不少村民们习惯在户外“方便”或者上旱厕,看似“回归自然”的做法其实很不卫生,还易引起包虫病等疾病传播。大家搬到新吉角村后,急需来一场“厕所革命”。

  村委会干部挨家挨户走访教学怎么用水厕,年轻人带动老年人形成新的如厕习惯……一开始,村里还有人偷偷跑到新村旁边的空地“方便”,只为了节约一点水费;现在大家已离不开水厕,干净又卫生。

  听说了其中原委,记者才恍然大悟:怪不得走访的几户村民都要拉上记者到厕所里参观一番。

  “之前在牧区,要通过烧牛粪来取暖或烧热水;现在家里就能用上太阳能和燃气,这样我给一岁多的宝宝准备食物就更方便了。”藏族青年次旺曲吉说,搬到新家生活条件改善了,大家的卫生习惯更好了,孩子的成长环境也更令人放心了。

  从日照当空到暮色四合,记者在新吉角村里走走停停,进了好几户人家拉家常,不知不觉天色已暗。此时,村头传来阵阵欢快的藏族乐曲。“是晚上村里人聚在一起跳锅庄咧。”格桑加措说。

  夜色里,村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开始享受休闲时光。记者和格桑加措约定好,第二天再来细细探访村里的新变化。

  再访吉角村,还是一个好天气。趁着晴天无风,格桑加措准备和几位村民驱车前往老村附近,忙起牧场搬迁,旺堆大叔就是搬迁团队中的一员。

  尽管已经搬到新村,畜牧业依然是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牧区高寒的气候,加上长时间在移动毡房里席地而坐,导致旺堆和很多村民都患有风湿性关节炎。长年在牧区,医疗条件欠缺,旺堆腿疼时常常就忍着,疼得实在太严重了才停下劳作。

  搬到新吉角村后,居住环境好了很多,家家户户都装上了暖气片,旺堆关节痛的次数少了,难受时也可以到附近的诊所看病,开车5分钟就到了。“我劝他该看的病还是要看,虽然关节炎已经是久病难以根治,但是能缓解一些也是好的,何况看病拿药也有医保报销呢!”旺堆的妻子边巴阿姨说。

  “别看老村和新村海拔只差900米,这边气候300米是一个坎,差距大着哩。”吉角村的乡村振兴专干宗吉说,目前村医会定期来给村民检查身体、送药,县医院的医生也会不定期义诊。吉角村新的卫生院正在修建,不久后村民们看病拿药就更方便了。

  走在新吉角村平整的内部道路上,一排四个垃圾桶引起记者注意。吉角村也在推行垃圾分类吗?“不错,为了做好垃圾分类,我们专门向上海取经了。”宗吉介绍道,“上海杨浦援建我们拉孜县,那里的228街坊也和吉角村结对,建设新农村还引入了不少城市建设的好经验。”

  在吉角村口的值班室,记者看到一块在上海基层常见的蓝色大屏幕——智慧社区管理系统,集成了视频监控、停车管理、养老管理等11个智能化模块,可以实时看到各项指标和情况。

  今年5月,吉角村智慧社区方案收获一项大奖,在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赛道颁奖典礼中,荣获“数字城市金牌项目”。这是西藏的第一次,也是首个获得金牌的项目。

  新吉角村的一期项目是让村民们安居的现代化小区;而刚刚落成不久的二期项目,是新村门口的一条商业街,不仅为附近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还能给村民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里有共享助农主播间,配合村里合作社卖起牦牛肉制品;还有文旅空间,游客可以买氧气歇歇脚;旁边的连锁餐饮店也即将营业,未来要引入上海的网络站点平台型企业,在县里招募一批外卖骑手……

  上海市第十批干部联络组拉孜小组组长、拉孜县委常务副书记宫爱如说,从数字智能治理的技术落地,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在雪域高原的生动实践,吉角村村民生活品质、发展空间得到根本改善,村民们可安居、能发展。

  在新吉角村二期项目的一侧,三期项目正在抓紧施工,计划于今年年底竣工,建成后将成为集服务、管理、展示、教育于一体的党群服务和社区睦邻中心。大都市里“15分钟生活圈”的便利,也将在这片高原净土落地,闪闪发光。

  第三天一早,在吉角村迎接记者的是高高瘦瘦的次仁塔杰和一杯温暖的咖啡。“先喝杯咖啡提提神,你们从大城市来都喜欢。”次仁塔杰时任吉角村所在查务乡的党委副书记,他见证了新吉角村从无到有,今天也正好来村里准备迎接调研考察的客商。

  “这咖啡也是我们村里的创业项目,咖啡豆和咖啡机都是从上海带来的,尝尝味道怎么样?”他先向记者推荐起了产品,“咖啡都是村民做的,我们大家都希望以后能吸引更加多本地青年回来就业创业。”

  此时的索朗多吉刚刚起床洗漱,但他可不是村里的“懒汉”,反而是著名的上进青年。今年31岁的索朗多吉,在县城经营一家餐馆,人气很旺,高峰期甚至要提前订位。

  “他们家味道可好了,藏餐中餐都不错。”听到介绍,索朗多吉有些害羞。这家餐馆是索朗多吉一家搬到新吉角村以后才开起来的,靠着以前打工和放牧攒下的8万元本钱起家,不到一年已经回本。

  “我是老板也是厨师,店里还招了一个服务员,生意不错的话一个月能净赚一万五千块。”索朗多吉下一步的计划是到或者日喀则再精进自己的手艺,多学点拿手菜。

  从高山上搬到现代化小区式的建筑,新吉角村的环境卫生和秩序也需要有人维护,干部把物业管理的理念引入到这座新村。村委会商量着,与其在外面招聘保安、保洁,不如请村里人来工作,公益性的岗位还能给村民增加收入。这个好提议获得了村民大会一致通过。

  益西普尺大姐成了新吉角村的专职保洁,白玛杰布大哥则负责安保工作,他们每个月都能获得2400元的收入。

  “我以前在牧区是没有工作的,想都没想过这辈子还能领工资。”益西普尺说。如今,她的丈夫还在新吉角村建设的三期项目上工作,一家人的收入增加不少,大大缓解了供养两个孩子读书的压力。

  谈到儿子和女儿,益西普尺既骄傲又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她还有个人新的职业发展规划——参与氆氇编织的培训,增收创收。

  氆氇是手工制作的毛织品,在西藏常做成衣服或床毯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氆氇正被挖掘出新的潜力。“上海工匠”、上海沙涓时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秀玲多次来到西藏,钻研如何将氆氇工艺与时尚产业结合,帮助当地妇女就业。近一年来,郭秀玲把氆氇制作的时尚产品,带到了巴黎和纽约,登上全球瞩目的秀场。在吉角村,郭秀玲在青藏高原开设的第8个氆氇工坊刚刚落成,五彩的绒线将为当地编织出新希望。

  郭秀玲的好朋友,上海市第十批干部联络组组长、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彭一浩见证了吉角村氆氇工坊的诞生,也多次来到吉角村调研,推动了当地的变化。“我们很高兴看到慢慢的变多的人来到西藏、关注西藏、支持西藏,更欣喜看到这个地方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我们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藏族同胞、把最好的服务提供给藏族同胞,让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彭一浩说。

  “我想对当地和上海的党员干部们说一声‘雅布’,感谢你们!”益西普尺说。“雅布”是藏语点赞的意思,藏族人会用大拇指沾着白色糌粑,在真心称赞的人身上点个指印,就是“雅布”。

  “你家酥油茶的味道也‘雅布’!祝大家的生活都‘雅布’!”记者回应道。在场的人都笑了,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

其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