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过房子、汽车,逛过建材市场、汽车市场的花了钱的人一个由10个黄色圆环组成的“中国环境标志”可能再熟悉不过了,正是这一个标志确保了人们能买到放心的环保家居产品,享受绿色环保生活。2004年是“中国环境标志”颁布十周年。十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中国企业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中环保战略的进程。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认证中心(中环联合认证中心)主任陈燕平近日向记者表示,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目前 “十环”环境标志历经十年发展,在中国绿色消费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取得重要成果,已经慢慢的被市场和众多购买的人接受,促进了中国企业的环境行为不断得到一定的改善,对中国许多行业的国际贸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逐步成为消费和贸易领域中一张有效的绿色“通行证”。
据介绍,环境标志是一种证明性商标,表明这一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与同种类型的产品相比具有低毒低害、节约世界资源等环境优势。“十环”环境标志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从1994年到2003年的9年来,我国共制订了50多项环境标志产品技术方面的要求,共有800多家企业的12000个品种规格的产品通过认证,获得环境标志,形成了600亿产值的环境标志产品群体,成为中国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环境标志认证产品是企业环境行为优、产品环境性能优、产品质量优的“三优产品”;中国环境标志认证企业是建立绿色体系、生产绿色产品的“双绿企业”;环境标志认证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中国环境标志始于1993年,从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实施环境保护战略出发,响应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国家环保总局倡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环境标志制度的开创和建立。
1994年5月17日,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成立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真正开始实施中国环境标志计划。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由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环境标志产品技术方面的要求,申请产品必须质量、安全、卫生达到有关标准的要求,申请企业污染物排放必须达标,然后,依据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技术方面的要求的相关规定,技术专家现场检查,国家认可检验测试的机构检验样品,最终由环境标志技术委员会综合评定后产生,严格的认证程序与国际接轨。
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围绕国家环境保护的总目标,充分的利用环境标志这一市场经济手段,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我国环境质量,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
目前,我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范围有纺织、汽车、建材、轻工等在内的51个大类:有利于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的产品,如生态纺织品、儿童玩具等;有利于保护居室环境、如水性涂料、低排放燃气灶具等;有利于保护区域环境质量的产品,如无磷洗衣粉、低污染轻型汽车等;有利于保护全球环境的产品,如无氟冰箱、无氟泡沫塑料等;有利于节约世界资源、能源的产品,如节能灯、节能空调等;以及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的产品,如再生塑料制品、轻质墙体板材等。 在推动我们国家人民生活向绿色、环保、健康方向发展的道路上,中国环境标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推进《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实施,大力宣传“要制冷,也要臭氧保护”的观点,先后有新飞、科龙等28家积极生产绿色冰箱的企业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向公众最先展现了中国环境标志。这也是中国环境标志第一次走进人们的视线。
为减轻建筑装修、装饰对居室的污染,2002年,中国环境标志配合国家十项产品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先后制定和修订了水性涂料、建筑陶瓷、家具等11项环境标志产品技术方面的要求,形成了国家强制标准低限准入,中国环境标志标准高限推荐的局面,有力地规范了建筑装饰市场,保障了消费者的利益。
在积极配合国家重点治理三河、三湖等水环境工程,中国环境标志向消费者提出“要洗衣粉使用价值,也要洗衣粉环境效益”的观念,先后鼓励20多家洗衣粉企业生产有中国环境标志的无磷洗衣粉。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一些国家的消费者逐步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不再只是政府和科研部门的事情,选择环境友好产品是他们直接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手段。为保护这种消费倾向,一些国家和地区率先实施环境标志计划,如德国的“蓝色天使”、北欧的“白天鹅”、美国的“绿色印章”、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日本的“生态标签”等。
近年来,“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已成为国际上的一个潮流,据报道,80%左右的德国人在购物时考虑环保问题,77%的美国人由于企业的环保形象会影响他们的消费倾向,66%的英国人愿意付高价购买绿色产品。消费者绿色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偏好促进了国际贸易对环保产品的崇尚,在许多国家,严格按照绿色标准生产慢慢的变成了企业的一种自觉追求。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发达国家也以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立法制订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以限制不符合其生态环保标准的国外产品进口。
入世以后,正当中国的众多企业为之欣欣然,并摩拳擦掌准备大举进军国际市场之际,一些企业却不得不在其他几个国家设置的“门槛”前痛苦地停下脚步。将他们拒之门外的不是别的,恰恰就是这种己令不少出口企业闻之色变的“绿色壁垒”。据业内人士分析,我国出口商品之所以频频遭到国外“绿色壁垒”的狙击,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制定了许多近乎苛刻的强制性技术标准,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生产技术还相对落后,但另一方面,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企业自身对“绿色生产”重视不够,结果是授人以柄。
面对“绿色壁垒”,我们是就此退缩,还是努力去跨越,这慢慢的变成了我国入世后摆在社会各界面前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顺应国际环保潮流,在企业中推广“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就是中国企业突破“绿色壁垒”的捷径。企业如果能早作准备,力争从各方面向国际标准看齐,付出的努力便一定会得到相应回报,因为世界的目光是公平的。
199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响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开始制订并颁布了一套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即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1998年之后,该系列标准中关于环境标志的几个标准陆续的颁布实施。中国在第一时间迅速等同转化了上述标准。目前中国环境标志在认证实施标准与规则方面已完成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认证,为今后的 国际互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初,国家环保总局整合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秘书处、环认委秘书处、环注委秘书处和中国环科院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中心的认证资源,组建了以贯彻生命周期评价理念,一手抓体系,一手抓产品的新的认证平台——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环境认证领域最大、最权威的认证机构。该中心统一指挥、统一策划、统一调度,靠资源和人才优势进一步承担起环境认证领域体系与产品、认证工作与环保政策、认证目的与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结合的新任务。
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在机构、体系两个方面都形成了与国际全面接轨的态势。在机构上,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支持、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技术指导、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管理标志的使用,形成了两个政府组织与一个非政府组织共同管理的形势,既体现了政府对环境标志的引导,也体现了多方面的公众参与,确保了环境标志的可靠性。认证机构的企业化管理,也正是与国际通行作法接轨的重要标志,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的成立将使中国环境标志的认证更规范和有效。
十年的风雨历程表明,中国环境标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正如陈燕平主任所说,它是改善环境质量、合理规划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同时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加,环境标志的实施和推广,将在扩大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消除有关环境问题的贸易壁垒、保障国家环境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精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我国面临的经济快速地增长、环境状况严峻、资源相对缺乏的形势出发,要完成这一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重要的战略选择。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特别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而中国环境标志为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环境标志10年来在推动可持续生产和消费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在推动我们国家人民生活向绿色、环保、健康方向发展的道路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看到了中国绿色未来的风景。